作者:杨阳
转载:经管之家
前段时间给大四的学生上第七学期的选修课,领导专门嘱托考试尽量安排在12月26日之后,临上课时一百九十多人的阶梯大教室,虽然到课率还是不错,但是氛围明显与非应届年级有很大的不同,课桌上密密麻麻摆放着各类“XXX政治红宝书”、“XX申论宝典”、“XXX考研词汇”,同学们埋头苦读的状态,让我恍惚间回到了兵荒马乱的高三时代。课间休息时间里,我呼吁同学们留在教室里做了个小调查,让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举手示意,“哗—”几乎所有的座位区域都有同学在举手,又问了问“国考、省考、考编”的举手,总数也颇为壮观。
我咽下了下一个问题——“已经拿到OFFER或者正在找工作的同学举手”,因为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会让部分同学感到难堪。
奇怪,为什么我会冒出“难堪”这个词?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不考研、不考公,会让孩子们自己感到羞耻或者“难堪”吗?
我没有继续问下去,但是心里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问题我不再轻易问得出口?什么时候“考研、考公”开始成为了学校里的主流,甚至绝大多数;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本该大四毕业找工作的“秋招”时节,有了更多的人选择了“考研、考公”?这显然不是几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它们也是当下这个喧嚣时代在象牙塔里的小小倒影,所以我想好好思索它
2011年2月24日,南方周末刊载了一篇《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的知名新闻报道,其中的导语写到“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安全感,这些眼下倍显金贵的收益,正在指引一代中国年轻人向体制内大量回流。”[1]记者在北大、清华、人大、川大等知名高校中随机抽取的毕业班级样本显示,近九成的学生报考了国考,社会资源、财富和机遇从那时起就隐然开始向体制内倾斜。当外企逐渐凋亡不再吃香,名校毕业生便大举挺进体制内,近十年前这一现象就已隐隐成风,但是未想到十年后这股风潮形成了一股更大的力量,将更加猛烈地冲击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念。十年后,也就是2020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的记者张迪扬发表了一篇《名校生挺进体制内》的报道,他敏锐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基层单位、选调、中小学教编成为名校生“挺进体制内”的集体目标,例如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2019年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也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2]此类新闻层出不穷。而这些事件的背后,则是这些年各级公务员考试和选调生招录现场的异常火爆。去互联网企业工作早已经不是名校生的首选,而体制内的收入待遇正得到不断提升,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基层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待遇甚至比当地民企、外企还要高,例如今年深圳某中学为“清北毕业生”开出了28万-35万起步的年薪,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还有每年长达3-4个月的带薪假。这两篇南方周末的报道相隔十年,刚好准确“拍摄”下了国内体制内外就业形势的翻转。在外部环境激变的情况下,体制内的工作相对稳定、收入高、有保障、隐性福利较多,而体制外的工作则常有“996.ICU”、“职场PUA”、“怀孕被恶意辞退”、“银行新人不喝酒被领导扇耳光”、“35岁裁员”等负面情景,当创富神话一个一个破灭,职场“潜规则”横行,公开、透明的公考选拔方式更能让人看到希望。进入体制内得到稳固的保障,可以安心选择能够有时间、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成为被资本压榨的“打工人”,高薪/轻松的岗位永远是稀缺的,大多数人只能在高薪/高压、低薪/轻松里患得患失,或者更多人处于低薪/高压里忙于谋生,“挺进体制内”成为这个时代名校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普遍的理性选择。根据2019年北京大学就业报告显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2]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的2822名毕业生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而像华为、腾讯这样世界顶尖的民企也未能获取太多北大高材生的青睐,进入民企就业的占比大幅下降。曾经的“天子骄子”们,何以纷纷成为“体制内”的拥趸?或许得从这些年大学生群体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开始谈起。2000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正式开启了大规模扩招模式,本科生的在校规模屡创新高,在越来越多的人圆梦的同时,原本稀缺罕有的“天之骄子”变成了“考试机器”,本科学历开始逐渐“贬值”,大学生的身份也开始走下神坛,国家再也不包学费、不包分配,大学毕业后自主择业开始成为常态。恰逢我国进入WTO,对外出口和国内消费开始井喷,先后又经历了几轮“大基建”模式,经济规模得到了飞速增长,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高速发展、壮大,全球性跨国公司也纷纷步入国内市场,经济部门开始大规模招聘大学生为企业扩充人力,除了像宝洁、微软、四大会计事务所、西门子等各类知名外企,国内以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美的、万科等为首的知名企业校招也被大学生疯狂追捧;其后进入10年代,以BAT、京东、美团、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新贵开始强势崛起,每至一处的校园宣讲会都是人山人海,竞争无比激烈,本科毕业能够进入一家世界500强或是国内知名企业,从此走进一线城市“白领”或者“金领”阶层开启“奋斗”生涯,足以慰藉父母和多年苦学生涯。但是时代在悄无声地发生了改变,扩招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从2000年的94.87万增加到了2020年的874万,同比增加了40万人,二十年间学历的“含金量”不断地贬值。只有985/211在不断地成为知乎上各类焦虑问答的核心词汇,而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似乎只有C9和TOP2才配,“双一流”标签大行其道,而广大双非院校的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未来预期都在不断地降低,大学学历供需失衡,社会渐渐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好”工作岗位,与当年的“天之骄子”们相比,如今高校毕业生供应过剩,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太过于寒碜。在充分的市场化竞争和经济财富的不断累积之后,国内大多数行业都在高喊“内卷”,一二线城市的房贷、租房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而过度消费主义的幽灵同样盘旋在每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头上。失去生活、逼人猝死的“996”成为了老板口中的“福报”,哪怕这个老板居然是几年前还人人称颂的“马爸爸”,而那些薪酬水平远低于外企、互联网巨头的部分中小企业中,“007”工作状态也并不罕见,还有那令人闻风丧胆的“35岁辞退魔咒”……无数北上广的“打工人”变成了苦闷的“赚钱机器”,在滴滴司机和美团外卖员的支撑下,渡过黎明与黑夜,甚至有些大学生直接去干了滴滴司机和外卖员的工作[3],为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贡献着年轻的“原料和电池”。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或许为了逃避这些即将到来的社畜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言必谈985/211、内卷生存,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考研的大军,开始挺进体制内。考研或者毕业后进入体制内,被称为“上岸”,这个词代表了当代大学生最美好的期盼。万般皆下品,唯有“上岸”高。根据教育部最新消息,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6日至28日举行,全国报考人数为377万。高校快速扩张的招生规模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是国家发展改革正转向供给侧,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内不少传统消费商业被严重打击,许多非外贸企业也面临生存压力,大幅缩小了招聘规模。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许多留学海外的“海龟”在近些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加速回流,国外放任自流的疫情应对和留学签证政策,也让本打算今年出国留学人群纷纷转向了考研之路。新增就业岗位总量在萎缩,国内膨胀的毕业生规模和海外留学归国潮挤压在一起,高学历人才供应远远大于了现阶段经济部门提供的岗位需求,就业形势难免进一步恶化,国内知名的央企、外企、互联网巨头纷纷提高了招聘门槛,研究生学历也成为进入像华润、中石化、国家电网、苹果、阿里、华为、腾讯这样的企业简历海选硬指标。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既可以躲开就业高峰,错过这几年的经济低谷,也可以提升学历竞争力,争取到更好的学校平台,提升人脉资源,获得更多优质工作资源。而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更深厚的受教育经历,能够带来收入水平的显著增加,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数据[4],研究生毕业后平均薪资水平相比本科毕业生要高出704-1305元,这也是各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统计中显而易见的结论。这还只是平均数值,考虑到个体差异就更明显了,而两者职业发展潜力和涨薪能力也不尽相同,研究生学历也与本科学历拉开了足够的差距。双非院校的学生考研,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985/211,当下许多知名企业对于双非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招聘歧视”,而研究生招生考试不仅可以“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俗称“三跨”考研,让他们从高考失利、志愿填报失误的“低出身”中走出来,获得更好的名牌大学背景、更吃香或更好就业的专业、经济更发达的地区,甚至也是未来硕士毕业后继续考公、考编重要的筹码。在艰难的就业形势下,国家教育部也及时送出了“考研大礼包”——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18.9万人,增幅超过20%,总量接近100万,2021年研究生还将继续扩招。与庞大毕业生规模相比,扩招仍然显得杯水车薪,而且未来几年还将加剧本科与研究生学历的共同贬值,反过来还将进一步增加研究生考试的报考热度和竞争难度。前几天,关于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女性入学率高于男性的新闻诉诸报端,我国国内也有越演越烈的迹象,“高等教育女生占比超过一半”也荣登微博热搜榜单,而且女性学生的学业成就高于男性,高校在校生“阴盛阳衰”——2009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女生总量超过男性,2011年硕士在校生中女性超过男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9年高等教育中女研究生比重达50.6%。[5]不是,明明是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封建落后婚姻观念中的女性责任,使得女孩子必须奋发图强,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能力、资历,把自己提升到足够自立、强大,拥有更高的格局、视野,能够找到足够好的工作,拥有足够的经济地位,拥有真正独立选择的自由,不依附于父母、家庭、男性,才足以与这个充满着恶意的世界抗衡。而考研,则是效率最高、最公平的一种渠道。想到这里,我又不忍心苛责那些在课堂上无心听讲,却无日无夜地奋进学习,以求在所谓“内卷”大潮下拼命考研的同学们。考研、挺进体制内,就这么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两大宿命。把一切竞争用“内卷”来代替,其实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但是这也反映了当前读大学的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实在是不轻松。在总量上占大多数的同学们用脚投票的选择——考研、考公,其实可能也是趋利避害的两条光明大道。什么是“上岸”?我的理解是能够在“岸上”踏实地走路,稍作喘息也无妨,风浪小了一些,生活也从容了一些。不考研、不考公,不考资格(教资、职业资格等),成为新时代的“不孝有三”[6],或许也成为压在应届生头上的三把标尺。考研、考公或者考资,已然成为中国所有大学生的心头好,甚至有时候同学们拼命考研甚至攻博,也是仅仅为了在研究生毕业时能够获得更好的考公和考编的“入场券”,获得更多的公平考试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随之而来,原本象牙塔里的美好生活也开始逐渐走样,本来风淡云轻的大学四年读书时光,都开始为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所占据——从一入学就被老师和家长仔细叮嘱“要从大一开始准备考研”,为了“保研资格”争到头破血流,图书馆里坐满了“不借书”的同学,不断增加自习座位让图书馆变成了各个大学的考研/考公/考资学习中心,说着“对不起,我要(准备)考试”的高年级同学让入学新生顿生敬意并自觉地让开座位,连省级图书馆和市级图书馆也未能幸免地在开馆时刻就排起长龙,图书馆的“占座二维码”也应运而生。考研培训、考公机构的名师讲座场场爆满,而校园里学生无心上课,“好工作”越来越难找,老师们在考堂上教的知识自然不如“XX教育”的名师们讲的“干货”有用,而高校教师们那边因不断加码的科研压力也无心讲课,所有考试只为刷成绩、绩点而已,高校本身一心只为出学术成果争排名,原本就薄弱的本科层次教育进一步被压缩。在这种思维导向下,许多双非高校顺利成长为学生心目中的考研“预科班”,还出现了部分学校自诩985考研基地的现象,考研成功上岸的同学却并非充满感激而是厌弃,本科教育课堂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考研、考教师资格证、国考、省考、事业单位考试、司法考试、CPA……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内容,“懂事”一点的学生可能会在大一入学后就开始早早准备,即使再不在意的学生,临近大四也很难做到置身事外。如果不考公、不考研,不走主流的这两条“康庄大道”,一不小心就会成为某些院校老师和同学眼里的LOSER,甚至有些辅导员都主动劝说学生:“你可以上课不听讲,但是你不能不考研!”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就业环境下,有多少同学敢于坚定地把这两种充满诱惑的选择排除在外,本科毕业后就自主择业或者掏空家底去创业?“不管它,先考了再说,万一考上了呢?”成为很多手握多份OFFER同学的保底心理,随之而来的就是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377万、国考通过审查人数高达157.6万,双双创下了历史最高值,进一步加剧了考研、考公的“内卷”程度。不愿意参加“内卷”的同学,其实临到头来不考虑家庭背景因素,拿上本科学历证书也没有多少好路可走,考研或者考公,或许就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注脚。滚滚时代洪流向前发展,所有的问题的出现都有它的原因,这个问题的原因其实也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所能够承载的,我们只能从某些切面或者某个角度去体会它,身处其中的年轻人需要理解:“个体命运既要靠个人的努力奋斗,但也要考虑到时代的进程。”为何如今的大学教育下,考研、挺进体制内的考试相比象牙塔里的求学、求知更重要?这里面有高校本科培养体系的原因,有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个体价值观念变迁的原因……这些原因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转变、消逝,所以看清读书、考试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合理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不一定要随大流、被动选择。问问自己,“我”适不适合继续读研究生/博士,做实验、做调研……?“我”喜欢稳定但相对单调、繁杂的工作吗?如果考研失败或者考公失败,“我”的心理状态和家庭条件能接受二战、三战吗?……等等。适合大多数人的,也不一定适合你。而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自己想要得到的,是怎样的生活。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那么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去丰富它,如果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走那么一两条路,那么大学存在的价值就是给予你更多选择的自由,让你拥有人生的多样性,更多的生活方式。就算看起来考研、考公是这个时代最“正确”的事情,也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主流或“价值正确”,但是具体到每个同学,都有选择考与不考的自由,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的道路,也不一定就是适合每个作为个体的同学。高等教育的机制要解决的目标很多,比如职业训练、学术研究、专业熏陶、人才选拔等,但是我个人愿意偏执一些地认为,大学教育本身应当仍是为社会培育“完善人格的人”,而非“工具人”、“高级打工人”,象牙塔里的生活既非当前社会舆论印象中的“高中拼命学、大学拼命玩”,也非极端的“大一直接变成高四”,除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金钱回报,还应该有很多形而上的精神塑造,有培育更多未来可能性的萌芽。只可惜,在这个大家都很忙的功利时代里,有太多生存压力和竞争焦虑,我们拼命向前而无暇顾及,甚至只求自保。所以,在遇到的应届毕业生中,无论是刻苦学习考研、考公,还是拼命做着其他努力的同学,我都会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理解,而尽力地规劝他们少有“随大流”、“赌一把”的麻木心态,做好自己命运之帆的掌舵人。毕竟未来有一天在解决了全民焦灼的生存压力之后,或许我们的“大学”还会回归“学问的追寻”、“人才的造就”,回归到人生奋斗目标不再那么整齐划一的时代,仍然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具多样性的校园生活和职业愿景,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1、潘晓凌.南方周末官网.年轻人,到“体制内”去.http://www.infzm.com/content/55585
2、张笛扬.南方周末官网.名校生挺进体制内.http://www.infzm.com/contents/196117
3、蒲小森.经管之家公众号.前有7万硕士送外卖,后有暴增至341万考研人。研究生后浪到底该怎么“浪”?https://mp.weixin.qq.com/s/897JFY0opVeaKbuaYCQgGA
4、北京日报.微博.研究生扩招会导致学历贬值吗?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584982482911573
5、中国新闻网.微博.https://weibo.com/chinanewsv?refer_flag=1001030103_
6、乌白.新周刊公众号.不考公,不考研,2020的年轻人怎么上岸?https://mp.weixin.qq.com/s/_hdePgac4bRPyCKPiz39uA
相关阅读:
中产拽着孩子跑,教育竞赛从高端幼儿园开始
数字化时代的高科技领域,没有大学学历的中产阶层正在崛起
教育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给予我们变好的机会
作者:杨阳,一枚码字不辍的80后高校教师。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以真诚的观察,猎取稀缺的有趣和价值,原载:经管之家。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